ATP 是什麼?為何成為食品衛生快篩指標?

ATP(Adenosine Triphosphate,腺苷三磷酸) 是所有活細胞中的能量單位,無論是微生物、食物殘渣、體液、血液、唾液、植物性或動物性有機物,只要含有細胞或代謝產物,就可能含有ATP。
🔍 ATP 可能來源物質範例:
- 🦠 微生物(細菌、酵母、霉菌)
- 🍖 動物性食品殘渣(肉汁、魚血)
- 🌽 植物性有機物(蔬果殘渣、澱粉)
- 🧫 細胞內碎片與代謝副產物
- 🧼 清洗不完全的清潔劑殘留(會影響發光值)
因此,ATP值越高,不代表一定是活菌數多,而是代表有機殘留越多,極適合作為清潔驗證的即時參考指標。
📊 ATP 檢測範圍與結果詮釋|食品廠常見標準
Kikkoman 提供的 Lumitester Smart + LuciPac A3 系列 以 RLU(Relative Light Unit)表示讀值。以下為國際業界參考標準:
檢測對象 | ATP RLU 讀值標準(建議值) | 解讀建議 |
食品接觸表面(設備、刀具、檯面) | < 100 RLU | 極乾淨,良好清潔結果 |
100–300 RLU | 輕微污染,建議再清潔一次 | |
> 300 RLU | 清潔不合格,需立即重清 | |
非直接接觸區(地面、牆壁) | < 500 RLU | 視為可接受 |
員工手部或手套 | < 150 RLU | 高衛生標準下要求值 |
CIP水系統最後沖洗水 | < 10 RLU | 高標準要求水質清潔度 |
📌 注意:不同廠區與產品類型應建立各自的 ATP基準線值(Baseline),以避免誤判背景干擾。Kikkoman App 可協助紀錄與分析趨勢。
🏭 食品廠 ATP 操作頻率與品管制度設計建議
🔁 日常操作建議頻率(依照 HACCP 與IFS建議):
區域 | 建議頻率 | 檢測時間點 |
食品接觸設備 | 每班次生產前後各一次 | 清潔後立即測試 |
重要接觸工具(刀具、容器) | 每日一次 | 班前清洗後驗證 |
作業人員手部 | 每週隨機抽查 | 手部消毒後 |
CIP系統末端水樣 | 每批次 | 最後沖洗後 |
高風險產品包裝區 | 每班次一次 | 包裝作業前 |
📋 品管制度設計要點
- 設立ATP監控點(CCP):與生產SOP、清潔SOP結合
- 導入追蹤系統(如Kikkoman App):自動標記地點、班別、操作人員
- 異常值應有立即應對措施(CAPA):例:300 RLU以上即重新清潔並重測
- 每月檢討ATP趨勢圖:提升清潔SOP與教育訓練成效
📚 法規依據與文獻佐證
以下為 ATP 用於食品衛生監控的國際依據與參考期刊:
📑 國際規範與指引:
- ISO 18593:2018 – 微生物樣本採集之表面檢體標準,可與ATP檢測併用
- FDA Food Code – 明定食品製備環境須有有效的清潔驗證方式(ATP為建議選項之一)
- GFSI 認證系統(如FSSC 22000, BRC, IFS) – 建議以ATP做為清潔程序有效性的科學驗證依據
- NSF International (White Paper) – 支持ATP做為快速表面衛生評估工具
🧾 科學文獻與期刊:
- Moore, G., & Griffith, C. J. (2007).
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hygiene swabbing: the need for ATP monitoring.
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, 70(2), 279–283.
→ 強調ATP測試比傳統培養法更快速且靈敏。 - CEN Technical Report CEN/TR 16059:2010
→ 歐盟ATP技術應用報告,建議其可用於即時衛生監控與工廠教育訓練工具。 -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, 2011
→ 討論ATP在CIP系統與乳品廠的應用成功案例。